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,一个穿大红裙子的女人站在舞台中央,开口唱出《阿里山的姑娘》,全国观众都听呆了。电视机前,很多人跟着哼,歌声穿过黑白屏幕,传遍大街小巷。她叫奚秀兰,香港来的“民歌皇后”,用一嗓子让全国记住了她。
奚秀兰不是生在香港的。她出生在安徽滁州,家里兄弟姐妹多,日子紧巴巴。小时候,她最大的愿望是吃饱饭,再听几段小调。小学没读完,她随家人去了香港。到了香港,她硬是靠死记硬背,跳级考进五年级,后来还进了名校圣玛珂。成绩好归好,她心里却总想着舞台,觉得那地方比教室热闹多了。
16岁那年,她背着家人偷偷报名丽的电视台音乐艺员培训班。这班可不好进,每年最多收50人,汪明荃还是她同班同学。奚秀兰比汪明荃还早一年出道,17岁就凭一首《绿岛小夜曲》拿下歌手比赛冠军,顺利签约。她的歌声像开了挂,《偷心的人》在电台循环播放,街头巷尾都在哼她的歌。
那时候的她,忙得像个陀螺。早上主持节目,下午跑演出,晚上录歌,一天最多能跑十个场子。嗓子唱到沙哑,人累到发飘,但钱包鼓得不行。有人算过,她最火的时候,一个月赚的钱够在香港市中心买套房。歌声换房子,这在当时可不是随便说说。
可唱歌不只是为了自己。奚秀兰家兄弟姐妹多,姐姐嫁人,弟弟创业,家里开支全靠她。她笑称自己是“行走的提款机”,唱歌不光养活自己,还撑起整个家。她的嗓子,唱红了自己,也唱出了全家的希望。
爱情来得快,也带着点波折。她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谢嘉亮,谢家是做金铺生意的“豪门”。两人一见钟情,很快谈恋爱,可这事从一开始就不顺。奚家人反对,怕她嫁了没人赚钱。谢家更直接,嫌她是唱歌的,娶她丢脸。两人硬是顶住压力结了婚,婚礼却寒酸得让人心酸。双方父母都没来,婚纱是借的,连老天都下雨,像在替他们叹气。
婚后,奚秀兰从舞台上消失了。曾经的“民歌皇后”,五年没露脸,只录音不演出。唱片照用插画,乐迷以为她退隐,其实她是在守婚姻。谢嘉亮被家族断供,两人租的房子小得抬头能看见天花板。她推掉演出,省吃俭用,只为和丈夫一起熬过难关。她说,事业重要,但这个人更重要。
1983年,谢家生意突然垮了。谢嘉亮的父亲从金铺老板变成一无所有,亲戚们纷纷装不认识。奚秀兰没抱怨,一边唱歌一边给丈夫打气。生活苦,但她精神头足,觉得日子总会好起来。果然,机会来了。1984年,央视春晚邀请她演出。那会儿春晚还没那么火,港台艺人也不爱去,可她觉得值得一试。
她穿着大红裙子,唱了三首民歌,《阿里山的姑娘》直接火遍全国。电视还不普及,很多人挤在邻居家看,跟着她唱得热血沸腾。那一晚,她从“过气歌手”变成“国民天后”。演出邀约像雪片一样飞来,唱片卖到断货。她和丈夫终于攒钱买了房,虽然不是豪宅,但阳光能洒进来,屋里不再漏水。
家里的态度也变了。奚秀兰的父亲重新以她为傲,谢家那些曾经瞧不上她的人,也开始夸她“人不错”。事业上,她越走越高,慈善演出更是没少干。农田、工地、学校,她哪儿都唱。2023年,75岁的她还在成都为大熊猫救援义演,普通话、粤语两版歌都准备好,观众听着《绿岛小夜曲》,眼泪都出来了。
她和谢嘉亮没孩子,试过很多办法,医院跑了无数次,还是没听到孩子的哭声。可两人没让生活变冷清。他们像演一部“二人剧”,从年少吵吵闹闹到白发相依。她的歌声,温暖了无数人,也让这段婚姻成了邓丽君都羡慕的故事。
如今,奚秀兰75岁了,没住豪宅,没开派对,但她有个人陪她走过风雨,有一群人因为她的歌找到温暖。她的故事,像一首老歌,唱着唱着就让人红了眼眶。你说,这样的日子,是不是比很多人过得都好?
辉煌配资-我要配资网炒股配资开户-安全炒股配资门户-专业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